村网通总站 大连村 580582.nync.com 欢迎您!
注:本文为江嘉陵同志2015年在泛长江三角洲知青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泛长三角知青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节选)
我现在对知青这类历史话题已不太关心了,主要还是关心现实的、会影响我们孩子们未来的各种问题。但这次既然来参加知青会议,大家都是知青朋友,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聊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知青运动是毛主席我们吗?
对知青运动的否定,起源于并非知青的林立果提出的“变相论”。他拟了个题目,文章还没开始做就爆炸了。后来就由我们的伤痕文学家接着完成,很出色的完成了。其中的隐喻就是毛主席“”了我们这一代知识青年,悲惨啊,可怜啊,等等。
其实我们不是唯一的知青。网上有个帖子从解放初开始,一份份文件说起,我们前面有好几代知青。我从我所知道的来看,我们可能算第四批。
第一个知青是谁?是毛岸英同志。
当年他从苏联回到延安,20几岁,属留洋大学生,比起我们这些中学生,算知青吧。还当过工人当过兵,红军坦克兵上尉,比我们牛。可是毛主席还是叫他去农村拜农民为师,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种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秋天了,他背了一袋自己种出来的小米做毕业证书,才算数。队伍里其他同志有没有主动让子女去学农的,我不知道,也许还有吧。这是第一代知青。
第二代是解放后五十年代初董家耕邢燕子他们。
当时的农村大家知道,比我们下乡时还要艰苦落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人,很需要有文化有抱负的年青人去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热血。所以毛主席和就一直发文件发社论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出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后来,毛主席还设家宴,请董家耕邢燕子他们吃饭。周恩来也多次接见和鼓励他们。这是第二代。这一代横跨了许多年,主体是回乡知青。
第三代是从五七年动员上海知青赴新疆起,一直到前那一批。
他们主要是考大学或高中未考上的。其大部分是考分不够,少部分是家庭成分原因。去向大致是农场林场,也有去富裕农村的。是安置性的,没提“再教育”。这些人我接触过一些。一批是林场知青。我那时从初三到高二,每年寒暑假都要跟家长到国营林场去,因此经常跟林场知青一起劳动和玩。寒假去是挖鱼鳞坑,挖树苗种树苗。暑假则是在苗圃地里除草什么的。在那里我曾经一石头击中一只热得张口、息在路边的野鸟,自称“没羽箭张清”。我一个朋友是64年到桐庐县城旁边的上洋洲大队插队的知青,那里比较富裕。后来队里叫他养蜂,从此走南闯北。
网上有的人对“因家庭出身而下乡”感到非常气愤,其实解放前99%的劳动者子女都是受、没有书读的。高玉宝写的《我要读书》就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许多人是参加了八路,才从别人背上的识字牌上开始认字的。解放后党着重培养工农子女也是说得过去的。从佛教的角度看,也是因果报应的一种。这一代主要是城镇知识青年。这是第三代知青。
就是我们,大致是69年初开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不搞上山下乡为止。
我们这一批的去向,有上山下乡插队的,有进国营林场农场的,有进建设兵团的,甚至有进五七干校的。因各种原因留城就业的不算知青。当时最好的就是进干校了,跟干部文人一起,活又轻,待遇又好,好像后备干部似的,一不当心就进了机关事业单位。进兵团的发军装,荣誉感强,供给制还有津贴,但是干活有时是部队作风比较苦。
进国营林场农场的就是国家正式职工了,现在说法就是“体制内”了,每月有工资好拿。我们插队落户的最苦,出工干农活和烧饭洗衣自留地都得靠自己,经济来源只有靠年底工分分红。然而时间一长,劳动与生活都习惯了以后,我觉得还是插队落户合算。因为虽然穷点,接触的人和环境都比较生动丰富,比较自由,也真正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一点事。
我回顾一下这四代的知青,目的就是说明不存在什么“毛主席要知识青年”的意思。毛主席叫毛岸英下乡学农,不见得要自己的爱子吧?
中央其他人有什么想法我不知道,但毛主席对青年教育的思路是一贯的。毛主席多次在会议上谈《触詟(音:折)说赵太后》。大臣触詟劝赵太后:子孙们不经世事,从小“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不是真正的爱他。
毛主席说:“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利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你看,毛主席的想法就是让年青人经受考验,了解农民农业农村,转变立场和思想,成为无产阶级人。
知识青年如果死读书,读死书,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只会成为美国鹦鹉。毛主席在延安就对青年运动的方向提出“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问题,在1964年又提出无产阶级人的五个条件。所以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没有什么要“”谁的意思。某些精英口中说的“”,我作为亲历知青来说,绝不会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