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回味长沙“名老特”小吃

    信息发布者:qing01
    2019-11-28 11:41:31    来源:互联网   转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沙,人口六十余万,是一个十分热闹繁华的内陆省会城市,小吃也相当丰富。

      我五十年代末随父辈从北京市闹市区迁居长沙市,先是住在东鱼塘街28号,没多久就搬到游击坪3号一幢在当时颇为气派的公馆里居住,一直住到九十年代初。

      茶馆标配:两个包子一杯茶

      我家这一带是长沙市的核心商业街区,近处久负盛名的茶馆有:东鱼塘街南口半江巷里的半江楼茶馆、鱼塘街西口的大华斋茶馆、药王街东口的爱晚茶馆、苏家巷西口的爱群。

      本文作者郑寿山手绘图

      这些茶馆从清早起就座无虚席,茶客喊上两个包子一杯茶算是那时候的标配。老长沙多是喜欢“一菜一糖”,先各在两个包子底部轻轻咬上一口,趁热把包子合在一起,用手轻轻压扁,使之甜咸交融,再惬意地慢慢品味。

      茶客们一边喝茶一边高谈阔论,提着锃亮紫铜水壶的店小二,忙不迭地为茶客沏茶添水并迎来送往。茶馆里弥漫着烟气,充斥着嘈杂声,但茶客们迷恋的恰恰是这种氛围。

      旧长沙茶馆 供图/陈先枢

      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茶馆归属市二商业局饮食公司管理,经营包点的品种规格以及大小、重量、主料、配料都基本固定:菜包子、糖包子、盐菜包子、马蹄卷、银丝卷、烧卖。

      菜包子的馅子实际上是猪肉与笋子混合而成,笋子“吸吮”了肉里的油脂,使之吃起来油而不腻,煞是爽口。盐菜包子上的中间点着一个小红点,与糖包子加以区分。晶莹剔透的烧麦皮,包裹着软硬咸淡适中的糯米,糯米里还有细小的腊肉丁呢。

      茶馆一般不卖馒头,有谁拿着馒头走在街上,还会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因为长沙人自家不会做面食,只有大单位的食堂早餐才有馒头,吃馒头竟然也能“彰显身份”。

      德园茶馆的名气更大,我家有时候也舍近求远的到黄兴南路道门口附近的德园买包子。说远实际也不远,从家里走到德园不超过十分钟。

      德园还有一种称之为汤包的包子,比寻常的糖菜包子小,无笋子的全肉馅料,口感滑嫩鲜美。但此汤包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汤包,因为里面没有汤汁。而沪宁杭一带的汤包须用小笼蒸,个头还要小,包子里有鲜汤(不是油),要一手用筷子夹起小包子,一手拿瓷调羹接流出来的汤。

      那时候茶馆包子铺蒸包点,都是用竹篾的大笼屉,笼屉里铺着松针,刚蒸出笼的包点散发出一股麦香和清香,店员把热腾腾的包子、卷子、烧卖夹出来,放在一张干荷叶上递给顾客。后来不知从何时起,笼屉里的松针被硅胶垫所代替,装盛包点的荷叶变成了塑料袋,原来的那种松针、荷叶的清香气息再也难以寻觅。

      前些年,好事的我逐家包子店观察其蒸笼里的蒸垫,终于在中山亭附近的清泉阁茶楼和侯家塘南的德园总店(德园已有许多加盟店),找到了放在铺着松藤垫子上蒸出来的包点,虽然这种松藤垫子有别于松针,却也多少找回了几十年前长沙的老味道。

      特别是清泉阁茶楼,每天从早到晚都有络绎不绝的顾客排着长队买包子,“买五菜五糖”、“来十个烧卖十个盐菜的”……满是“长沙老里手”们的口气腔调。

      糖油粑粑算是休闲食品

      东鱼塘街上的早点,除了附近几家茶馆的包点,还有一对残疾夫妻经营的米粉店,米粉是在自家店里现场:浸泡大米、磨米浆、吊浆沥干、搪粉皮、切粉皮......浇头只有肉丝、酸辣、卤子几种。小粉馆的米粉柔韧,骨汤香溢,很受近处街邻与周边街巷居民的青睐。

      长沙市民素来喜欢吃米粉,大小粉馆遍及街头巷尾。家境好一些的人,通常吃一碗肉丝粉或酸辣粉“过早”。家境不好的人家,每天只吃两餐,早上也就不吃什么。

      再就是炸葱油粑粑的,蒸米包子的,卖剁饼的,一大早就满街的人气。米包子是由米面蒸出来的,白白的蓬松细软,如同蒸的发糕米糕一类,米包子叫“包子”实则没有馅,买米包子时摊主把米包子趁热蘸上白糖,倒放在一种软木纸上递给你。那种米包子现在几乎没了踪影。葱油粑粑比而今的要大一些略厚一些。

      糖油粑粑通常不是早点的选择,多是上午或下午买两三个吃着好玩,类似于现在吃休闲食品,吃臭豆腐也是如此。在我印象中,东鱼塘街马路对面登隆街北口西侧一家小店的糖油粑粑特别好吃,或许是这家店子离我家很近,使我萌生出来的一种偏好吧。

      至于扯麻糖、小糖人那只是小学门口街边的零食。小糖人的糖是用白糖加热不断搅动而成的粘稠状的糖稀,经小摊贩灵巧的手做出鸡、鸟、兔和兽类,栩栩如生,简直就是一件出自民间艺术家的小小艺术品。

      离家不远的坡子街里火宫殿的臭豆腐、麻油猪血、白粒丸、荷兰粉自然有名气,但这几样小吃街头巷尾四下都有。所以我们去火宫殿是吃它特有的姊妹团子,再就是自家拿一个钢精锅去那里买两份红烧猪脚回家添做正餐菜肴——这不光是火宫殿的猪脚烧得软烂香糯,还由于在市面的肉店里买不到猪脚等紧俏肉食。

      至于现在冠名“长沙大香肠”的名特小吃,实话实说,五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确实不曾有过,只能算是为长沙小吃扬名立万的一种创新。

      杨裕兴:“出堂”相当于外卖

      杨裕兴面馆位于解放路临近司门口附近,我们家是那里的常客,每逢家里来了“稀客“或者自家不思做饭,我就大步流星地跑到杨裕兴端面。

      所谓端面即买面“出堂”,相当于现在的外卖,不过那时候谁也不可能设想几十年之后会有美团、饿了么把你在手机上所下单选择的餐饮送到家。

      杨裕兴的面是特制的鸡蛋面,面粉与鲜鸡蛋的比例为45:5(国标一袋面粉45市斤),加入香菇干粉而成。我最喜欢杨裕兴的酱汁面,浇头是几块较为方正规则的上好前夹肉(猪的前腿肉),以上等酱油加多种香料慢火煨制而成,肉质香嫩可口回味无穷。

      牛腩面、炸酱面都是杨裕兴的招牌面,还有夏初的鳝片面和入冬后的寒菌面、冬笋面,这两三种面均称之为时令面,价格要高了不少。除杨裕兴之外,有名气的面馆还有甘长顺、半雅亭、奇峰阁等等。

      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副食品极度短缺,政府提出“低指标,瓜菜代”,非城镇居民户口提倡“糠菜半年粮”,学生要养一种藻类植物小球藻,据说掺在食物里面能够增加营养。

      粮食实行严格的定量供应,买包子吃粉面购买饼干糕点都要凭粮票。到粮店领粮票需要扣除粮食指标,每人每月不得超过二斤。那年头吃上一碗面的话,花钱的同时还得花二两粮票,便几乎成为市民的一种“奢侈”与莫大享受。

      为弥补面条供应量的不足,想方设法让市民吃饱肚子,杨裕兴等面馆还应景地推出“新品”——甜酒,满满一大碗甜酒一角五分钱,不要粮票。去喝甜酒的人一边排着长队,一边伸长脖子关注甜酒里的米粒多不多,其实喝了一肚子水挺胀的,一会儿又饿了。

      有时兴许偶遇面馆卖“糊汤面”——用细碎面条煮出来的面,不带浇头,一大碗只收一两粮票,可谓实惠至极咯。因为相隔很近,消息灵通,我们家自然仍是杨裕兴的常客。

      杨裕兴面馆给了我几十载的厚重记忆。直到如今,每每女儿从欧洲回来的次日和离家回欧洲前,我们都要到后来从解放路上搬到三王街的杨裕兴总店吃上一碗三鲜或什锦锅面,外加一份女儿喜欢吃的热卤兰花干子。杨裕兴特制的鸡蛋面,成了我们远在西北欧的女儿思念故土乡情的“思乡面”。

      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过长沙

      出了白马巷右拐往北不远,也就是银星电影院旁边,有一家不同于众多市井茶馆堪称中西结合的银苑茶点店。它的鲜肉、瑶柱、金钩蒸饺、汤包还有西式糕点、牛奶、果汁,使得这家茶点店独具特色。

      银苑的蒸饺皮薄柔韧肉鲜汁多,在市内颇为有名。在那个食品不丰富的年代,钱包扁扁的市民们倘若自己去银苑吃了一回蒸饺之后,总不会忘了和熟人同事分享其快乐,听者常常听得直咽口水。

      紧挨着杨裕兴有一家天津小吃店,那里的蒸饺足以与银苑的蒸饺媲美,店里的油炸春卷、麻园坨、千层糕、炸烧卖、炸馓子、小肉包均精细。特别是炸春卷,特制面皮里包着韭黄、豆干丝、嫩笋丝、鱿鱼丝和腊肉,让人一饱口福。

      而后来市面上的春卷(包括天津小吃店),仅包着些韭菜和豆干丝,只能说徒有其名了,是失传了还是图节约成本,不得而知。

      从司门口往黄兴南路走,快到南门口处,有一家专营汤圆的老店——柳德芳汤圆店,该店的汤圆有黑芝麻馅、麻绒馅、玫瑰馅、桂花馅、鲜肉馅等诸多品种口味。汤圆吃到嘴里糯软细滑,食后口留余香,以致旧有“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过长沙”之说。

      记得在九十年代初,我们夫妇带着一岁多的独生女儿到店子里吃汤圆,特意买了一份“麻打滚”:就是点了任意一种口味汤圆,另外配有一碟用炒熟芝麻黄豆碾磨成细小颗粒与白糖混合的蘸粉,供食客把汤圆在蘸粉里滚一下,即蘸着吃。这种老长沙的经典吃法倒是又甜又香,但十分腻人。

      女儿吃了一个“麻打滚”后被甜腻得受不了,居然说了一句:妈妈,我吃一个“不打滚”的......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如今,当年咿呀学语的小女孩已经长大,在欧洲留学后留在那里工作,不知她可否还记得幼时吃“麻打滚”汤圆的柳德芳?

      临近南门口的双燕馄饨也是一家老店,其馄饨:皮薄如蝉翼、形似燕尾、肉馅鲜嫩,吃到嘴里落口消融。夜晚影剧终场后的观众往往会成为这里的食客。双燕馄饨还是老人、小孩和逛街情侣之所爱,也是身体染恙胃口欠佳者的“优选“。

      还有向群锅饺、新华刀削面、黄春和米粉、长沙豆皮店、强民狗肉、徐长兴烤鸭、李合盛牛肉......这许多老字号“名优特”小吃饮食店,无一不用各自历史传承下的品质特色,精心地雕琢着昔日的光彩。

      毛主席的珍贵礼物:芒果

      黄兴中路鱼塘街西口,也就是八角亭繁华之地,有一家沁芳水果店,与道门口、南门口、中山路、蔡锷路、北正街的几家水果店同为长沙市几家仅有可数的水果店,不像现在大街小巷的水果店多得数也数不清。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工资收入和购买力水平低下,大多数人只求得吃个饱饭,最多再吃些副食品小吃之类就满足了,水果一般都不敢问津。常吃水果的市民,大都要家庭收入相对较高,家庭供养人口较少。

      沁芳水果店时常在店堂自制的“果羹”,把因不便存放的水果切块加上芡粉混合煮熬在一起,一碗售价1角钱,倍受市民喜爱。这种果羹也应该属于小吃之列吧。

      由于流通领域的局限,水果店里的水果品种大抵依季节,就是苹果、香蕉、梨、广柑、桔子、西瓜、香瓜、凉薯、枣子这些为数不多的十来样。例如,现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芒果,那时候可是从来没有眼见过的稀罕之物。

      这里有两则与芒果相关的趣事。1965年毛主席在长沙会见越南胡志明主席,胡向毛赠送了一些芒果,毛主席把芒果送给省委和九所的部分工作人员。受赠者都说是第一次看见芒果。

      文化大的1968年,毛主席把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赠送的芒果,转送给首都的工人。此时正值毛主席发出“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伟大号召。

      以首都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十数万工人,感谢伟大领袖的亲切关怀,抬着芒果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途经长安街的队伍的巨型标语是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以及展现工人阶级崇高精神与胸怀的标语:“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为此,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专题记录片,在全国隆重上映。

      时光掠影,岁月流觞,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的日益丰富和商品流通功能的日臻完善,让长沙市在保留、发掘、发扬光大“名老特”传统饮食小吃的同时,荟萃了来自全国天南地北乃至异国他乡的饮食小吃。纵观长沙市如今的小吃餐饮,可谓是亚欧美澳,花样繁多,目不暇接,众口可调。

      每当看到大街上小巷里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喜孜孜地吃着各种各样的小吃,我思绪的阀门就情不自禁地打开。经历过世道沧桑变迁,身为见证人的我,虔诚地为幸福的人们在心底默默地祝福。而今,“美食家”、“美食客”、“吃货”,这些应运而生的新的名词称谓,不就是美好幸福生活一种最形象生动的注脚和诠释吗?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