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乡村振兴:“连接”的与东店村的实验

    信息发布者:qing01
    2019-11-13 08:30:21    来源:互联网   转载

      原创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各地结合自身特点,也涌现出了多种具有可借鉴性、有复制推广价值的“乡村振兴”模式:例如,杭州富阳沿富春江畔布局——“新‘富春山居图’”的乡村旅游模式;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村依托返乡青年创业的田园综合体开发模式。本文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互联网条件下的“连接”,聚焦于一种新的“乡村振兴”实验——浙江省婺城区塔石乡东店村“村务决策咨询委员会”的自组织式制度创新——进行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

      根据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末全国共有约31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与10年前相比,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了约1.6亿人;并且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为“51岁以上”,而到2016年末约33.6%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年龄55岁及以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在很多村子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留守者多是老人和儿童。显然,如果眼光仅限于村庄、仅依靠本地村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将大打折扣。一些地方也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问题,于是鼓励青年返乡创业,但是受限于城乡机会条件的不同以及收入、生活水平的较大差距,返乡回家创业者的数量十分有限,实际效果也较一般。

      根据观察到和经历过的实际案例,笔者提出构建“村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相关概念以及实现村里村外互动的设想。事实上,“村庄利益相关者”已广泛存在。以浙江省婺城区塔石乡东店村为例,目前该村常住人口120多人,然而在村外求学和务工的近400人(是常住人口的3倍多),其中1/4左右(接近100人)户口已迁出,在外地成家立业。这些人离开村庄到其他地方工作生活,但对出生和曾生活过的村庄有着特殊的感情,且受自幼生活消费习惯的影响,会采购家乡土特产。同时,他们也会主动推介家乡土特产给新工作生活圈中的同事和朋友。此外,还有曾经到过村庄访问或旅游的外地人(包括前面提到的已迁走户口的“东店人”在外地的亲戚、同事和朋友等),他们对该村庄留有较好的印象或回忆。这些人和本地村民共同组成的“村庄利益相关者”比本地村民的群体更为庞大有力。就东店村而言,据初步统计,这些“村庄利益相关者”约有2000人(是常住人口的10倍以上)。

      如果将村里村外的人更好地“连接”起来,自发形成或设立有效力的组织机构,实现村里村外良好的互动,对村庄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连接”的条件已成熟,具备了可用的连接工具(如微信群),可将“村庄利益相关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从东店村的实践来看,他们建立了“人文东店”的基础微信群,将村里村外的“东店人”和东店发展的支持者都拉进微信群,形成了最广泛的“东店村利益相关者”群体。该群体为常住人口仅数百人的东店村发展谋划设计、出钱出力。在此基础上,东店村在2017年末开始着手建立由乡贤、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企业家、能人等所组成的“东店村务决策咨询委员会”微信群。该微信群是一个自发性的非正式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较高,人脉资源丰富,在村庄发展上起到较大的作用。首先是提供村务决策和农业生产技术咨询。其次是建设“共享农场”。由主要在外地的“东店人”出资,本地村民负责种植管理,农产品再配送邮寄给这些出资人,实现了多方共赢。目前,该“共享农场”已在策划众筹之中,据初步测算,在2018年第一季共享农场结束后,能为东店村带来约5万元的纯收入。最后是在恰当的时候发展乡村旅游。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对民居、老屋进行改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美感。在民居优化改造的同时,还要对几处古道进行修复,对山、溪进行治理,记录并再现民俗文化等。

      现在,乡村振兴的这种“连接”的和实验已开始,虽然离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些时间,但这种模式对全国各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具有较好的参考借鉴作用。其一,对于任何村子都存在着数倍于本地村民的“村庄利益相关者”。其二,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村庄拥有了十分简便的连接工具(如微信群),可将这些“村庄利益相关者”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大家不一定返乡,但同样能对村庄发展作出贡献。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村里村外互动的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可复制性。其三,“连接”在一起后,由“村庄利益相关者”群体自发形成类似“村务决策咨询委员会”的组织,可很好地汇集众人的力量,达成共同发展村庄、建设老家的共识。

       (作者单位:山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吴炜峰

        

    •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